电风扇吹多了会“中风”?听听医生怎么说 

更新时间:2019-06-11作者:阜阳健康网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猛吹电扇空调”成为人们避暑纳凉的常用方法,神经内科医生经常会听到病人说:“大夫,您看我这嘴歪了,是不是跟我一直吹电风扇有关系?我这是中风了吧?”

  那么,长时间吹电风扇到底会不会中风?北京友谊医院副主任医师赵莹莹就为我们解答,“吹风”和“中风”的关系。

  什么是“中风”?

timg (4).jpg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中医病名,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或不语,或未经昏仆而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现代医学中“中风”即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包含了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主要包括的是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出血性脑血管病中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很多病人在吹风、受凉之后也会出现类似“中风”病证当中的“口角歪斜”,其实这大多是“面神经炎”导致的面瘫,主要与病毒感染相关。

  相比“面神经炎”而言,“中风”的危害就要大很多,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为病人和家属带来经济和生活上沉重的负担。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血管病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已名列前茅。

  “中风”如何预防?

  “中风”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大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吸烟、酗酒、肥胖等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等。

  “中风”一旦发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积极有效的预防至关重要。预防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各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例如应积极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7.0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对于血脂代谢异常的患者,更多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必要时应用他汀药物治疗,以达到理想水平;

  积极治疗心脏病,如房颤患者应给与抗凝治疗,预防心源性栓塞的发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应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联合治疗;发现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给与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70%)可以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控制体重指数(BMI)在28以内或腰围/臀围<1;最后任何疾病的预防都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如何识别“中风”?

  神经内科医生时常还会听到病人说:“大夫,我曾经查出来颈动脉有斑块,最近我觉得脖子这儿不舒服,是不是我的斑块又长了?是不是堵住了?”事实上斑块生长过程中人体是不会出现临床表现的,但是斑块不断增厚闭塞血管或脱落堵塞远端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包括肢体麻木无力、言语障碍、口角歪斜、头晕、视物成双、饮水呛咳、行走不稳等等。

  临床表现如此之多,普通人群该如何快速识别“中风”呢?国际上应用“FAST法则”,我们国家也据此演变出了“120法则”,通过判断有无面瘫、肢体无力和言语障碍来确定是否罹患了“中风”。即使临床表现在短时间内恢复也不容忽视,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也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

  所谓“时间就是大脑”,一旦发生“中风”,应立即到就近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但是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暂,静脉溶栓时间窗要求在4.5小时以内。

  目前全国各大医院正在逐步建立完善脑卒中绿色通道,为病人快速优先诊治提供便捷,使脑卒中的治疗更加规范化,降低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未来“中风”的治疗还将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广泛的健康宣教,防治两手抓才能使更多患者获益。

为您推荐